爱呆呆范文网,文案写作帮手
爱呆呆范文网个人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时间:2023-12-15 23:13 下载全文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通用3篇)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欲速则不达发展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的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总以为教育有爱心就足够了,可是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这本书没有深邃的语言,有的只是对学生无尽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是万同的故事。“这长达50页的转化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过最感人的后进生日记,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这样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倾向、性格特征等,当一个教育者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并在与学生交流中获益而提升自己的时候,他的所得将要比他所付出的多得多!

在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深深的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 最后,我想用一首曾经读过的小诗来表达我的情感: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是一片看不够的景,是一腔抒不倦的情。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目标。让阵阵馥郁的书香在校园萦绕,陶冶你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追求,让读书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2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D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习,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习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习时间,如早读、午自习,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习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3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爱心与教育》,我感慨万分。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当教师多好,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人对于人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那么怎样实施教育,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又是目前大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成绩单,分数,高材生等等吧。现在还是有很多老师、家长把分数、名次看的过重,而忽略了孩子整体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级学校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在幼儿教育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怕幼儿不理解,着重研究怎样教会他们,常常采用“嚼了喂”的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幼儿,阻止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出发,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将各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敏锐地发现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发挥其创造力,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其次,做为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你必须对你的学生有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啊!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孩子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他有一段话让我特别震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作为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活动或生活活动中,都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孩子将来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的教育。正因如此,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幼儿一入园向老师问好开始,教育幼儿尊老爱幼,团结同伴、谦让有礼,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爱祖国。也是从这时起一点点的改掉幼儿自私、无理、霸道的个性,让他们一点点的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让他们知道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知道谅解他人。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doc

将文本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打印,也可以【点击这里收藏】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