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支教活动根据地在花垣县吉卫镇排达坝村苗圃希望小学,简简单单的4间教室,破破烂烂的一些桌椅,学生人数超过百人,由于客观条件有限,不得不安排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本次支教安排课程丰富多彩: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自然、心理辅导、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力求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教学与走访相结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同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关注当地留守老人生活现状。本次支教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活动前期准备充分,筹划周密。本次支教活动人员招募、培训、选拔历经两个月,旨在选拔出一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符合要求的志愿者。
二、活动中纪律严明,分工明确。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务,分工明确。每晚的例会总结今天,安排明天。队员在严于律己、服从安排的同时又能针对突发情况灵活应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活动过程中与当地人相处融洽。当一些社会青年的行为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活动时,我们的队员能够理智、果断的应对,及时抑制不良影响的产生;同时村长跟村民的热情接待和全面的照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念。
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活动开展面不广,时间仓促难以对学生们产生显著的影响,支教活动地点的多变性对当地的教育无法起到本质的改变和长远的影响。
本次支教活动,去湘西之前,我们就准备了许多课件,可当站在讲台上讲了几次课后发现,准备的资料根本无法按计划教给孩子们,只能零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们的知识水平重新制定教学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一开始还不能适应那种认知落差,导致有些人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跟孩子们沟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十四个人当中,有学生们敬畏的,但是有些老师太“逆来顺受”,被学生欺负。从这点我觉得老师应该亲近但不能太骄纵学生们,树立老师的威严。
虽然本次支教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但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走访调查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走访让我们又喜又忧,喜的是可以跟家长们沟通交流,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忧的是要走上好几里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学生们的家,所幸的是我们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任务。
这次支教活动给予我们的不仅是...
这次暑期的湘西支教,我收获了很多。认识湘西,走进湘西,让我感受到湘西的山美,水美,人美。
刚来到湘西时我便被这里的山水震撼了——原来我以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山清水秀。这里的山高高低低很有个性地独立或绵延,这里的水在哪都能见着,绕山而行又不随山而止。
第一天就见识到了这里村民的淳朴,在这里谁有困难便会有很多人来关心帮助。我们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第一天就有董哨村支书留我们吃饭,后来就有大哨村支书像邻居一般给予我们所需的东西,有次走访时还有不相识的大姐请我们穿苗服。
来之前以为这里会很落后,来时才发现这里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这里的路不是烂泥小道,而是宽宽的马路,村里的路也多数是水泥铺成的。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的村民一心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政府也大力投资发展这里的经济。让人有“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感觉。经过了改革开放,经过了新农村建设,这里已经发展了很多,但是偏远的地理位置让这里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发展迅速。这里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基本还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自己种粮吃,喝的水是山上引下的泉水,衣服自己做,连布都是自己织。这里的人一直在寻求生存的路,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但去年金融危机打工的人回来了很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种烟,这倒也成了他们的出路。这里山多平地少,能种稻的地极少,倒是种烟不仅不需要很大的地,而且收入也比稻谷多几倍。但是种烟也不是人们生根立命的办法,毕竟国家不鼓励种烟。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董哨村会计的想法,他认为补抽要发展还得靠农业,发展大棚蔬菜,开展养殖业,养猪、羊、牛等牲畜。来到这里我也发现这里要发展不能靠打工,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这里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开展旅游也并不现实,发展农业才是正道。既然董哨村会计寻求到出路,其他干部应该也是有想法的,我想他们缺少的是技术上的指导和场地的限制。来这里时就发现这里有很多修路的人,本以为都是本地的工人,一问才知道这些修路的都是外地的。由于修这里的路不比修别处的路,这里山高路险多是盘旋的山路,需要很高的技术,而这里的人虽然打工的很多但有技术的却很少。其实技术不是学历决定的,为什么这里的工人就缺少技术,别处的工人就有这些技术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太明白。如果能解决技术上的障碍,这里也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的,不用总是靠政府出资。据我所知,我们所到的地方只是补抽乡最富的四个村,...
来得轰轰烈烈的09年湘西支教在八月平平静静的结束了,它毕竟是暑假的一件大事,回头仔细想想,无论是前期准备,中期运行,结束反思还是教学、走访、生活……各方面或者对湘西支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都有必要和价值总结和反思。
一、 支教认识
渴望知识的双眼,破旧不堪的教室,偏僻落后的大山……这就是我或者不少人视野里的湘西支教。神圣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的行动时多么的伟大啊多么令人充满期待啊,我要去湘西支教,去尽我所能,传授给孩子们尽可能多的知识……
进入培训阶段,教师技能、志愿者认知、野外生存急救技能,四大主题的培训,着实让我充实不少。
会长中肯的介绍:那里的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渴望知识,甚至很调皮上课很容易闹哄哄的,教学是很难的。支教是危机四伏的伟大,一群大学生志愿者跑到人家大山里去支教,并不是想象中的受到很多人热情的追捧和渴望,反而是很多时候工作没做好,倒像是去游玩的,打扰了当地人宁静的生活,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很是消极。
去过支教的学长学姐的经验介绍:二十天你以为你能做什么?改变一个人,不可能!甚至改变一个人一个小小的习惯都不大可能,你能做的只是微妙的影响。二十天也教不了什么知识,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拓宽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传授学习的经验方法。
团队成员就不懂的问题一一尽可能的讨论询问……
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对湘西支教这个概念的认识,渐渐的明白,真的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个样子,它的影子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二、教学
前期准备
总以为自己可以专攻写作,利用自己看过的书还不算太少,再搜一点专业技巧,或多或少可以启发孩子们一点,写作如此重要的一块,对他们会很有帮助的,像写作文体分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工具,日记、书信、通知、启事……等应用文体,都是很有用的。
另外,学长学姐介绍开拓视野很重要,我也打算把自己看过的比较有震撼力的作品介绍给他们,像美国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以阿富汗战乱现状为背景,以两个十二时小男孩或者说两兄弟一段错综曲折震撼人心的友情为主题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情节简单意蕴深沉的抒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