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征文
我家住房像花园
打从五十年代末,我刚刚有了记忆的孩提时期,家里住的就是2间公房。那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啥都要分配。直至七十年代末,20年过去了,虽经数次迁徙,父母子女6口大人,仍然住着公房2 间。床靠床,又挤又嘈杂。直至1978年夏,父亲花了好大的力气,才帮我在本单位传达室的里间加了一张床,每晚来住宿。1979年底,我参加招考调进了司法部门,住那儿又成了新问题。经过我多次恳切地申请,1981年的2月下旬,单位领导安排我在一间工作室里搁张床暂住,看把我兴奋的,至少看书学习有了一个清静的环境。
1981年下半年,我开始筹备婚事。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阵子几乎天天苦着脸找领导要房子。终于,单位腾出了一间办公室,18平方。我拿到钥匙时,距婚期已没几天,赶紧忙着搬家具。1990年6月,我爱人单位新落成一幢住宅楼。按惯例,妇女是没戏的。但实在是因为我家的住房冬春有几个月不见阳光,情况特殊,经过法院和我们单位共同努力做工作,还是照顾分配给我们一小套(4楼,二室一厅,)。记得头一次走进新房时,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个遍。那可比儿时全家人居住的房子都要大呀! 1996年二季度,机关搞房改。我们咬咬牙,花10000多元买了下来,本以为会在里面住一辈子的。
1996年8月,随着地级**市的建立,主城区建设热气腾腾,城乡开始大规模建房。那时市级机关有好几种面积的房型可以申请购买,但我要了一楼的90平米房型。虽然两家的老人,还不习惯我们贷款买房。拿到钥匙后我们就忙着装修,春节前乔迁。节日期间,家里从来没这么热闹过。我又以为,这样就算安居乐业了。
建设的步伐,总是快于我们的想像。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房地产金融、税收政策的宽松,百姓手中的钱更多了,居住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有钱不敢花,更不敢借钱消费。现在,则敢于撬动金融杠杆,使财富增殖。买房,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还融入了许多投资理念。
xx年1月中旬,市区盛和房产开盘。一大早我和太太就兴冲冲赶去,看中了一套1+2的叠加住房。然而太太听说一个月内要付清60万房款,吓了一跳。我一看现场人挤挤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即签合同,交了定金,月底就办完了30万元公积金贷款。现在的新家面积逾200平米,客厅挑高,阳光明...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征文:村庄记忆;
,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土地;她有着千年文化的古韵,也有着新时代的朝气。在我成长的岁月,我经历着我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成长;我感受着自己成长的欢悦与苦楚,也感同身受着成长的欢悦与苦楚;在这片土地上有我生命的脚印,有我的汗水和泪水,而这一切,也是她赋予我的。所以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传说
70年代末,我出生在徐行的一个小村庄,相传这个小村庄原本是施姓,相传在200多年前一对邵姓的兄弟来到这里,给施姓的大富人家打工。施姓人家每代大都是单传,而邵姓兄弟的后代却是子孙繁茂,经过几代,这个小村庄大多是邵姓的人家,所以成了邵家宅,而我出生在这邵家宅的一个普通人家。
小河
家乡的小河,一直流淌在朦胧的童年记忆里。那是一条人工河,叫“门前泾”听父辈们说那是在60年代时全村人一起挖出来的,长达几公里,它东西向横穿村庄,同时又连接了两条外河,从而使小桥流水在我们村变成现实。那条河曾经是我们村的生命之河,上世纪90年代前还没有通自来水,人们种菜,洗衣服,淘米都是在这条河里。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时代的河水是清澈的明净的。它也是我们童年的嬉戏乐园:钓鱼、钓螃蟹、游泳,然而在90年代中后期,水质却急剧恶化,工业污水,养殖污水从外河流入,河水变得黑臭,鱼儿绝迹,再也不能游泳嬉戏,家乡的河在哭泣……后来随着整个村庄的搬迁,家乡的小河被整个的填埋, 它只能流淌在我的记忆里。
田野
家乡的田野永远是最美好的回忆。记忆里,田野是春天的一颗颗小小的嫩芽,是夏天一个个香甜的脆瓜,是秋天一串串沉沉的稻穗,是冬天瑞雪覆盖下白茫茫的麦田。那里有我们的辛勤劳作时的汗水,有我们收获时的欢笑,但是,如今我们曾经的田野,大部分已经被厂房,被高层住宅所覆盖,自然的气息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是工业化的噪声和钢筋水泥的阴影。
村庄
童年记忆里的村庄是有着清澈小河,美丽田野的村庄*户户和和睦睦,整个村庄其乐融融。那时候,生活物资还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生活很苦,但那时候的()天空是高高的蓝蓝的,那时候的空气是清新的。在上世纪90年代后,工业化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侵袭了我们的村庄,自来水是通上了,但河水变黑了;电话进村了,但人人似乎开始忙碌了,没有时间串门了;厂房在旁边造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