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和感受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2.学习唱中秋节相关歌曲和朗诵中秋节相关诗歌;
3.通过手工制作小灯笼等物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中秋节相关的绘本、图片等教具;
2.手工材料(纸板、彩纸、剪刀、胶水等);
3.中秋节歌曲、诗歌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5分钟)
1.老师出示中秋节月饼的图片,让幼儿讲述自己喜爱的月饼口味。
2.教师播放中秋节音乐,引导幼儿感受中秋节的气氛。
二、教育知识(20分钟)
1.教师通过绘本、图片等教具,向幼儿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教师播放中秋节歌曲,教唱《月儿高》、《嫦娥》等与中秋节相关的歌曲。
3.教师诵读中秋节相关的诗歌,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活动实践(30分钟)
1.手工制作小灯笼: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手工材料,指导幼儿用剪刀剪纸板、折纸、粘贴等方式制作小灯笼。制作完成后,幼儿可以挂在房间里,增添中秋节的气氛。
2.中秋节游戏:教师为幼儿设置中秋节节目,如抛绣球、猜灯谜等,让幼儿一起参与。
四、回顾总结(5分钟)
1.教师让幼儿分享今天制作的小灯笼或收获的中秋节知识和经历。
2.教师鼓励幼儿多听中秋节歌曲、诵读中秋节诗歌,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评价:
1.观察幼儿在中秋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制作小灯笼的效果、参加游戏的积极性等。
2.评价幼儿对中秋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如对中秋节来历和习俗的理解、对中秋节歌曲、诗歌的感受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中秋节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明白中秋节的由来以及重要性。
2. 让幼儿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了解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活动:
1. 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重要性,为幼儿讲解月亮和中秋节的传说,让幼儿感受到中秋节的神秘和美好。
2. 教授中秋节的民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活动,并给孩子们展示中秋节的装饰品和文化。
3. 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例如制作中秋节灯笼、月饼模具等物品,让幼儿亲手制作中秋节的装饰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4. 进行游戏活动,例如“奔月亮”、“关灯猜谜”等,让幼儿体验中秋节的氛围,并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
1. 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幼儿感受到中秋节的神秘和美好,让他们了解中秋节的民俗和文化。
2. 在手工制作和游戏活动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教学评价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应注重幼儿的参与程度、表现形式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为幼儿提供更精细化的教学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