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下,安卧着一座叫“赵家堡”的古老城池。堡内的村民姓赵,但畲族中并没有这个姓氏。查阅世代相传的家谱,方知赵家堡人竟是逃亡至此的南宋皇族后裔。
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下,安卧着一座叫“赵家堡”的古老城池。堡内的村民姓赵,但畲族中并没有这个姓氏。查阅世代相传的家谱,方知赵家堡人竟是逃亡至此的南宋皇族后裔。
来到赵家堡的游客须从写着“东方钜障”的城门进入,这里原是赵家堡的东门,是明代抵御倭寇的东方屏障,如今成为开门揖客的正门。明代万历年间,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这座古堡正是为了防范这些来自东方的海盗而建的。
跨入东门,迎面是几排低矮的闽南古厝,墙壁粉刷一新,唯有残破的瓦片诉说着远去的岁月。堡内的村民生活如常,并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受到惊扰。如果不是背后古老斑驳的城墙提醒,很容易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闽南村庄。一条石板路将我们引向了另一道城墙,城墙围住的就是赵家堡的内城。在内城的中心是堡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一座名为“完璧楼”的方形石基土楼,它像一个戴斗笠的巨型魔方,在内外两重城墙的护卫之下,显得更为牢不可破。如此重重设防的一座堡垒并非由当地占人口多数的畲族营建,而是出自赵氏。想来也并不奇怪,作为亡了国的南宋皇族后裔,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安全感。
赵氏族人如何流亡到此,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1279年,广东崖山之战,南宋军队被元兵击溃,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罱投海殉国。幸运的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率16艘船夺港北逃,于浦西(今福建漳浦县内)登陆,为防不测,改赵姓为黄姓,并在当地隐居了下来。明洪武年间,赵若和之孙黄惠官被告发与同姓通婚。依《大明律》,同姓通婚者有悖伦理,“杖六十,判离异”迫于无奈,黄惠官的哥哥黄文官只好将藏匿几代的《赵氏家谱》呈上公堂,道出改姓实情。因为关涉重大,审理此案的官员将情况上报朝廷。此时大明江山已固,隔了一个朝代的前朝王孙又能掀起什么波澜?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一挥,恩准赵氏后人恢复原姓,并对赵氏族人妥善安置。
当年赵若和流落至漳浦海边,为了防范元兵的追剿,同时也为了抵御渐渐兴起的倭寇,他在湖西镇硕高山下,建起了一座方形的土楼,即“完璧楼”到了明万历年间,自然已经不用再提防北方的蒙古兵了,但倭患却更为猖獗,于是赵若和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