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乡村干部,我参与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对于发展乡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增强农民获得感的重要性。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在我所在的村庄,我们积极推进“三变”工程,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村庄经济结构,提高村民生产水平,促进农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加大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修建村庄公路、排水沟、河道清淤等基础设施,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增强乡村内部凝聚力和向外辐射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区分村庄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和挖掘村庄的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
最后,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注重农民的自我发展和增强其获得感。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村民自组自管的组织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产业合作社建设等,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鼓励和支持农民的自我创业,挖掘和发掘农民的潜力,让乡村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振兴是当前乃至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对于我们乡村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000字(通用15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000字 篇1
一、乡村振兴量化指标需加强,对考核驻村干部缺少抓手。
脱贫攻坚阶段,很多硬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两不愁三保障,吃饱穿暖、住得安全、上得了学、看得了病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硬性指标来量化考核的。但是乡村振兴阶段,较难用一些量化指标来界定工作的好坏。部分地方延续了脱贫攻坚阶段的一些政策,对知晓度、满意度这些内容继续加以考核。相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其必要性有待探究。建议多方调研,收集基层一线的反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考核监督方案。而且,对乡村振兴的考核应有别于脱贫攻坚阶段的大范围跨省市的评比,对相关评价指标和要求,应充分参考省内或同水平区域内的总体发展水平分别制定。
二、乡村振兴见效较慢,对长期驻村要做具体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更长期的谋划和更切合当地的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驻村干部一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下沉进村,二是需切实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乡村振兴承接脱贫攻坚,但是建议对脱贫攻坚的一些成果的运用,应当通过切实的调研并结合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做出合适的调整。这就更需要驻村干部的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是一次长考,对基层和驻村干部的能力、韧性、耐心也是一次更长的考验。建议对于本批次驻村干部的乱换年限要求,轮换方式方法,做进一步的规定,应该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乡村振兴所需专业性较强,短时间内缺乏专业性人才。
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基层确实缺少相关人才。大力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需求情况来看,可尝试由上级部门建立一支或者多支区域内流动的专业技术工作队伍。这批人不驻在某一个村,而是相对集中地在某一个或多个县区内各村流动,成为一支救急队伍。这个队伍中可选派一批技术精熟、、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同志。一方面用于解决乡村振兴初期出现的各种新的突发的重难点问题,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能及时下沉到基层的实用型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000字 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