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小熊的尾巴。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及交际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小熊的玩具或图片。
2.尾巴模型、尾巴卡通贴纸、尾巴印章、彩笔、颜料、剪刀等美工材料。
3.班级里的背景音乐或动物音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导幼儿观察小熊的玩具或图片,让幼儿说出小熊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部位,然后引导幼儿猜猜小熊的尾巴长什么样子。
2.主体活动:
(1)观察小熊的尾巴
教师拿出小熊的玩具或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小熊的尾巴,看颜色、长短、形状、材质等特点。然后让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加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制作小熊的尾巴
教师给幼儿准备好尾巴模型,然后组织幼儿动手制作小熊的尾巴。可以用彩笔、颜料、卡通贴纸等美工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来制作小熊的尾巴。
(3)游戏:“找小熊的尾巴”
教师让幼儿围成一圈,然后让其中一名幼儿拿着小熊的尾巴到一旁躲藏起来,其他幼儿要想办法找到小熊的尾巴。找到后,幼儿们可以一起玩小熊跳舞的游戏。
(4)儿歌:“小熊的尾巴”
教师给幼儿播放小熊的背景音乐或动物音效,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唱儿歌:“小熊的尾巴”,加深幼儿对小熊尾巴的印象。
四、活动总结:
1.回顾小熊的尾巴的观察、制作、游戏等活动。
2.引导幼儿给小熊的尾巴取名字,并让幼儿自己编故事,讲述小熊和它的尾巴的冒险故事。
3.鼓励幼儿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
1. 听懂故事《小熊的尾巴》
2. 学会运用词语“尾巴”、“长”、“短”、“粗”、“细”等形容词。
3.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增强幼儿的语言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学会形容词的运用。
2. 学会观察和比较互动。
教学准备:
1. 《小熊的尾巴》故事卡片。
2. 各种大小、粗细不同的“尾巴”模型。
3.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彩色纸块。
4. 彩色笔、彩色粘纸等教具。
教学过程:
1. 观看故事卡片《小熊的尾巴》,复述故事内容。
2.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故事中小熊的尾巴,比较粗细、长短的差异,并运用形容词表达出来。
3. 提供各种尾巴模型,让幼儿分辨它们的大小和粗细,并进行比较,运用形容词表达出来。
4. 提供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彩色纸块,引导幼儿制作自己的尾巴,并运用形容词表达自己尾巴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点。
5.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其中一位幼儿扮演小熊,其他幼儿扮演小鸟、小兔等动物,通过自己的尾巴大小、粗细的差异,进行游戏互动。
6. 课堂评价:与幼儿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形容词,及时纠正幼儿的语言表达错误,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和互相表扬。
教学反思:
通过《小熊的尾巴》这个故事和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尾巴模型、彩色纸块等教具,让幼儿在观察和比较中学会形容词的运用,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进行游戏互动,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语言表达错误,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增强幼儿的语言自信心。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理解小熊的尾巴的形状和大小。
2. 鼓励幼儿使用语言来描述小熊的尾巴。
3. 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
1. 小熊的图片或玩具。
2. 多种形状和大小的尾巴图片或玩具。
3. 盲人眼罩。
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出示小熊的图片或玩具并问幼儿是否认识这是什么?小熊的尾巴在哪里?尾巴是什么形状?多大?
2. 观察:教师出示多种形状和大小的尾巴图片或玩具,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对比,通过观察,判断哪一个是和小熊的尾巴相似的。
3. 描述:教师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熊的尾巴。比如,小熊的尾巴是细长的,弯曲的,毛茸茸的等等。
4. 盲感体验: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其中一人戴上盲人眼罩,其他人贴上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尾巴图片或玩具,让戴着眼罩的幼儿用手去触摸和辨认。
5. 练习: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种形状和大小的尾巴图片或玩具,让幼儿模仿小熊的尾巴,一起扭动,握住等等。
6. 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再次询问幼儿小熊的尾巴是什么形状,多大等等。
拓展活动:
可以引导幼儿在户外寻找小动物的尾巴,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尾巴的形状和大小。同时,可以配合绘本、故事等形式来更加深入幼儿的学习。